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分类

动力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授权领域:动力工程 学科、专业代码:430107  获得授权时间:2007


二、领域简介

动力工程领域包含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和流体机械及工程等三个学科方向。其中:

动力机械学科(专业)始建于1970年,1979年开始研究生培养工作。学科现有在职教职工11人,其中教授3人,博导3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学科拥有约1200m2专业实验室,有7个内燃机性能试验台架以及燃油喷射、内燃机轴承和润滑系统等专业试验台,配有发动机自动化测试系统、高速CCD摄像系统、燃烧分析仪、排气分析仪、烟度计、空燃比测量仪、dSPACE实时仿真系统以及单片机开发装置等先进测量仪器和设备。经多年建设与发展,学科在内燃机高效低污染燃烧及代用燃料、内燃机摩擦学和现代理论设计与方法、动力机械测试与电子控制以及内燃机尾气后处理技术等方面具有鲜明研究特色。近年来,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国家“863”计划、安徽省及合肥市重点攻关和企业委托等项目。

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专业)始建于1987年,1990年开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已培养出研究生60多名。学科现有科研教学人员12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4人。学科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在空调制冷设计、低温技术与工程、低温溶液热力学及低温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拥有各类分析测试设备总价值120余万元,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地方、企业委托项目。迄今已经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毕业研究生除部分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以外,就业率100%,其中以制冷空调知名企业为主。

流体机械及工程(真空专业)主要研究低于大气压力的物理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下进行工艺制作、物理测量和科学试验等所需的技术和装备,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机械、材料、电子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领域,推动并促进了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超高真空技术、极高真空技术和超清洁表面更是真空专业的尖端技术。现代尖端科学例如:表面物理化学研究、粒子加速器和储存环、等离子体物理和热核聚变、半导体集成电路、纳米材料的研究、超纯度材料冶炼、宇宙空间模拟研究、低温、能源技术等都需要超高真空技术和极高真空技术的支持。真空技术已经成为广大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一种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目标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掌握动力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动力工程领域的动力机械、内燃机、真空技术和制冷与低温技术中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掌握语言、计算机等交流和技术工具。

四、研究方向

1)动力机械燃烧及排放

2)动力机械现代设计方法及摩擦学

3)动力机械测试及电控技术

4)真空工程技术及应用

5)制冷与低温工程技术及应用

五、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2.5年,最长年限不超过4年。

六、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利用一年半时间完成。

七、课程地图

八、课程关系图



九、实践能力标准

1)独立承担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动力工程领域整机系统的能力,能发现整机系统和零部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进行优化,具有创新意识,能够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3)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文字表达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图形和数据处理表达能力;使其具有根据本人的研究结果撰写实验总结和科研论文,并进行口头报告和表达的能力。

4)具有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研究生生具有文献检索、归纳、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十、实践教学地图


十一、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12学分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体现本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应具有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要加强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合格成绩为75分,非学位课程合格成绩为60分。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体现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合肥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1、公共学位课程

1) 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1学分;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学时,1学分;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个学分;

4) 英语,90学时,3学分;

5) 数学,至少学习2学分。

可选择数学课程:

l 矩阵理论,40学时,2.5学分;

l 数值分析,32学时,2学分;

l 数理统计,32学时,2学分;

l 随机过程,32学时,2学分;

l 最优化方法,32学时,2学分;

l 变分法与泛函分析,48学时,3学分。

2、专业学位课程

每个领域需设置2门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32学时,该课程为领域所培养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课程设置内容主要为工程或产品等设计原理类课程、工程或产品等施工工艺或制造(生产)工艺原理类课程等。

3、公共必修课程

1) 论文写作,16学时,1学分;

2) 公共实验,16学时,1学分;

3) 学科前沿专题,32学时,2学分;

4、专业选修课程

各领域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数量原则上不超过该领域所设置研究方向的2倍。课程设置内容主要是:围绕工程或产品等施工或制造过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内容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工程或产品等质量分析检测以及控制;工程施工或产品制造过程管理类等课程。


十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鼓励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实践基地或相关企业实习,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1、 实践教学时间、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须修满6学分

2、 实践教学地点和内容

实践教学可以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或相关企业工程或生产现场进行,导师帮助所指导的研究生确定实践教学地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实践教学单位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或生产工艺;设计、工艺原理;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工程和生产管理等。

3、 实践教学报告及其要求

实践结束后,学生根据实践内容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单位的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或生产工艺;设计、工艺原理;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特色;技术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你对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创新方面的建议等。

4、 实践教学学分的认定:

实践结束后,由实践活动所在企业(单位)就研究生实践学习情况给出鉴定,并填写《合肥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表》。将实践报告交导师审核,签字通过后,交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考核,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考核合格,实践记6学分。


十三、必修环节

1、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至少阅读40篇在研究领域内以行业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学习本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3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综述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等。课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包括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生产关键任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的课题。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迟应在第二学期完成文献综述,最迟应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

2、学术交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

3、工作技术实践

工作技术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辅导、试验、实习的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辅导,也可以是厂矿企业、科研部门、工程单位的生产、科研技术或管理工作。

作为工作技术实践的一部分,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将硕士生担任助教或助管工作设立为1个学分的必修环节。要求助教所助课程学时(或累计)不少于48学时;助管工作量当量等同于助教工作量要求。


十四、学位论文

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下面是工程硕士类论文的一些具体内容和形式要求:

1) 工程设计与研究类

l 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符合规范。

l 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2) 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类

l 能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推导、分析严密完整,实验方法科学,数据可信。

l 能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

l 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适用性。

3) 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类

l 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

l 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

l 应有调试、测试乃至应用结果和评价。

4) 工程管理类

l 应有明确的生产与工程应用背景和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l 收集与统计的数据充分、可靠。

l 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且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且专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十五、论文答辩要求和学位授予

1) 攻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2) 学位论文正文不少于3万字,撰写格式参考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关规定。

3) 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阶段报告。

4) 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

5) 论文评阅、答辩审批、答辩、学位授予等,均按国家教育部和《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六、其他说明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研究生需补修本科阶段至少两门主干课程,所修学分不计入课程总学分。



上一条: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下一条:车辆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关闭

Baidu
sogou